空气污染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5-05-14 08:37:59
空气污染调查报告(精选多篇)[此文共12520字]

第一篇: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动机

1、近年来,空气污染非常严重,空气污染就是其中之一。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废气,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都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研究目的

因为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我想知道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三、研究内容

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飞机、轮船排放的废气,居民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很大。烟尘、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能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发炎、疼痛;这些有害物质还能刺激人的气管、肺,使人咳嗽、气喘,甚至得肺癌。空气污染对农作物、树木的危害也很大。例如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能使农作物、树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二氧化硫与云中的雨滴化合会形成酸雨,使大片农作物、森林死亡。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检测了各种空气污染物之后,发现直径小于10微米的细微颗粒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死亡的增加关系密切。具体地说,就是这些细微颗粒物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和中风(卒中)的发生及死亡的增加密切相关。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空气污染为什么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呢?

空气污染越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大。

一项来自美国21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城市空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细微颗粒物的浓度通常(好范 文站推荐:WWW.)为4-20微克/立方米,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将增加24%,由此造成的死亡风险将增加76%。

德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两个德国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 美国曾对卡车运输、纺织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空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细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发生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1.4倍,死亡率增加1倍以上。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项针对暴露于废气环境中的男性工人的实验发现:空气污染可明显加重心肌缺血,如原有心脏病,则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多种细微颗粒物,包含一氧化碳和尼古丁等生物碱,以及胺类、酚类、烷类、醛类和重金属元素等。其中与冠心病和高血压有关的化学物质达十余种。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可使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脑出血的发生率增加28倍,脑梗死的发生率增加2.5倍,中风的死亡率增加2-6倍。值得一提的是,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冷烟雾中的细微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四、研究结果

调查后,我发现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会导致许多人因此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五、建议

(1)应用环保产品,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2)改进工业生产的流程,减少细微颗粒物的排放。

(3)尽量不用煤炭、木材或植物燃烧的方法烹调或取暖。

(4)居民住宅尽量远离交通要道。

(5)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消除被动吸烟的来源。

(6)大力宣传吸烟对个人的危害,尤其是被动吸烟的害处鼓励戒烟。

(7)增加城市的公共绿化面积,尤其是居民小区绿化面积,净化空气。

第二篇:关于室内空气污染调查报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室内装修已成为一种必须的生活时尚,但常常豪华装修的背后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室内污染。那么室内装修常见的污染物有哪些?对人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如何采取一些防控措施?以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室内装修常见污染物及其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刨花板、密度板、胶合板等人造板材、胶粘剂和墙纸是空气中甲醛的主要来源,释放期长达3——15年。可经呼吸道吸收,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具长期性、潜伏性、隐蔽性的特点。长期吸入甲醛可引发鼻咽癌、喉头癌等严重疾病。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气体。胶水、油漆、涂料和黏合剂是空气中苯的主要来源。苯及苯系物被人体吸入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可抑制人体造血功能,使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率增高;还可导致女性月经异常,胎儿的先天性缺陷等。

氡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法察觉的惰性气体。水泥、砖沙、大理石、瓷砖等建筑材料是氡的主要来源,地质断裂带处也会有大量的氡析出。氡及其子体随空气进入人体,或附着于气管粘膜及肺部表面,或溶入体液进入细胞组织,形成体内辐射,诱发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氡是仅次于吸烟引起肺癌的第二大致癌物质。

氨是一种无色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防火板中的阻燃剂等。对眼、喉、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通过皮肤及呼吸道引起中毒,轻者引发充血、分泌物增多、肺水肿、支气管炎、皮炎,重者可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也可引起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高含量氨甚至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tvo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在室内空气中作为异类污染物,由于它们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一般不予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表示其总量。tvoc包括甲醛、苯、对(间)(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十一烷等。室内建筑和装饰材料是空气中tvoc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即使室内空气中单个voc含量都低于其限含量,但多种voc的混合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就使危害强度增大。 tvoc表现出毒性、刺激性,能引起机体免疫水平失调,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头痛、嗜睡、无力、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严重时可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甚至引起一种身体活动是会伴随你一生直到你的生命结束,那就是“呼吸”。

植物消除法(吊兰、芦荟)

吊兰、芦荟、虎尾兰能大量吸收室内甲醛等污染物质,消除并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茉莉、丁香、金银花、牵牛花等花卉分泌出来的杀菌素能够杀死空气中的某些细菌,抑制结核、痢疾病原体和伤寒病菌的生长,使室内空气清洁卫生。

大多数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夜间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而有些植物则相反,如仙人掌就是白天释放二氧化碳,夜间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样晚上居室内放有仙人掌,就可补充氧气,利于睡眠。

二、吸附法(活性炭)物理治理

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它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 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此处隐藏8205个字……质量指数(aqi)计算的合理性。北京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有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以及远郊县。地理位置不同,空气质量显然不同。美国大使馆也称,‘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与北京市环保局布置的40多个监测点相比,该监测点位的代表性有限。”

“美国大使馆每小时发布一次pm2.5浓度值和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这是不合适的。美国环保署在其主办的网站(www.airnow.gov )规定,空气质量指数是根据日平均浓度计算得来的,也就是24小时的平均值得来的,而不是每小时计。譬如,上午10点钟,只能说这个时刻,这个点位的pm2.5浓度是多少,不能说,这个时刻的aqi指数是多少。空气质量指数针对的是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中国pm2.5标准并不低

在北京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经常会看到道路上空悬挂的指示牌显示:今天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优”。但如果将pm2.5纳入城市环境大气监测指标,也许这个“优”就变成了“良”。遗憾的是,中国大部分城市,都会遭遇这一尴尬。

根据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pm2.5被纳入国家监测范围,标准为“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有人质疑:世界卫生组织(下称“世卫组织”)的标准是10微克/立方米和25微克/立方米,为什么我国的标准设置得这么低?

据阚海东介绍,2014年,基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世卫组织首次向世界各国推出了指导值,即pm2.5年均值不能超过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不能超过25微克/立方米。同时,世卫组织还推出了三个

阶段性的目标值(见下图)。中国采用的即为第一阶段目标值。他特别强调的是,世卫组织的指导值和阶段目标是供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用,不是标准,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

阚海东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标准并非越高越好。按照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的现状,要想达到第一阶段标准尚有难度,何况世卫更高要求的指导值?标准应该起到引领的作用。如果标准高不可攀,就失去了意义。标准应该是跳起来够得着,这才会有力地助推各地开展空气质量治理。尽管目前我们用的是第一阶段目标值,但随着治污力度的提升,中国将逐渐采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乃至最终的指导值。”pm2.5标准一下子向西方看齐,不太现实

据阚海东介绍,对pm2.5研究来说,无论是世卫组织的指导值还是美国的标准,最关键的基础性研究都是基于美国两个经典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即哈佛六城市研究和美国癌症协会(acs)研究。

1973年底,哈佛大学在美国东部6个城市,选择了8000居民,对大气中pm2.5浓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进行了14-16年的跟踪观测。后来,美国癌症协会研究人员收集了16年的资料,涉及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发现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肺疾病死亡率增加6%,肺癌死亡率增加8%。可见,世卫组织指导值来源于美国研究,“尽管中国目前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但该建议值应用于我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阚海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首先,中国大气中的pm2.5浓度和成分与美国存在一定差异;其次,中国居民对pm2.5的易感性(年龄结构、遗传差异等)也有差别,如欧美国家高龄老年人口较多,易感人群比例相应会高于中国。

“我们应该学习世卫组织制定指导值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应用它的数值。我们要基于自己的pm2.5研究来制定适合中国版的pm2.5空气质量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并没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2014年,他们修订了pm2.5的标准,即年均值和日均值分别为15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也未达到世卫组织的指导值。

“pm2.5事件表面上看是环境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抑或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体,不再是单一问题。”有经济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处于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等新兴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代,面临的环境压力要大得多。希望当今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样的pm2.5低浓度,似乎不太现实。”

中国完全有条件自主制定标准

“我们需要自主制定标准,但目前缺乏这种技术储备。”阚海东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原因有二:第一,我国尚未开展针对pm2.5的系统监测,pm2.5在大气环境中的底数不清。譬如,浓度是多少,成分是什么?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需要弄清自己的国情,不能是一本糊涂账。第二,尽管中国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pm2.5的初步研究,但缺少类似于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无法像acs一样提供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的pm2.5浓度范围下限及对应的健康风险。”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全国将分“四步走”,直到2014年推广到全国。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末,中国将全面铺开对pm2.5的监测。阚海东表示,“只要统筹利用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网络、卫生部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和死因登记系统,我国完全有条件开展自己的pm2.5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阚海东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呼吁,“十二五’末,我们要铺开对全国的pm2.5浓度监测。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我国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专项研究,为未来自主制定pm2.5标准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否则若干年后,我们恐将面临自主制定pm2.5标准时缺少本土科学依据的尴尬局面”。中国能否在pm0.1上占据先机?

“中国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范围的进程并不慢。”阚海东表示,“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了pm2.5研究,但真正成为国家标准则历经了20多年。而中国pm2.5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4年纳入国标,进程也很快。”

“十一五”期间,空气污染治理中主要是“脱硫”;“十二五”期间,将增加“脱硝”。阚海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脱硫和脱硝,都会降低pm2.5浓度。空气中污染物颗粒越细,治理难度越大。比如

说建筑工地扬尘,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就可以控制,但对pm2.5这样的细颗粒来说,控制起来难度就越大,需要我们环境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pm2.5第一来源是化石燃料的排放燃烧,第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北方供暖用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pm2.5,像北京大部分采用天然气供暖就减少了这种污染。公众关注pm2.5的背后还是空气质量,但降低pm2.5浓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政府下决心就一定能做到。譬如,2014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pm2.5浓度下降了近一半”。

阚海东说:“最近,国际上又开始关注空气中更微小的污染物颗粒pm0.1。说不定过了8年、10年,这又是一个炒作的热点。我们最好做一些前瞻性的部署,开展其来源、时空分布、暴露特征、机体生物效应和健康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免重蹈pm2.5的被动局面。”

《空气污染调查报告(精选多篇)[此文共1252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