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小组工作总结
一、 小组基本资料
1、小组的类型:成长性小组
2、小组的对象:***县第四中学学生,迷恋上网、疏于学习,同质性较高,通过老师推荐学生自愿方式加入小组
3、小组的原理:
小组成员都是沉迷网络的初中生,他们的共同点是热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缺乏自信、生活空虚等,目前的状况显然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性格形成和家庭关系等造成了严重危害。
青少年处于生理上的成长期和心理上的叛逆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但又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又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但青少年的成长不是个人作用的结果,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运用发展性模式的工作方法,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组员获得成长。运用心理剧的方法帮助组员自我理解、情绪宣泄和体谅他人,并接受有关角色的回馈。采用现实疗法,让组员自己制定目标,然后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己负责的办法,让组员有机会经历成功的满足,并逐步肯定自我的存在价值。并且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和力量。
4、小组的目标:
初级目标:帮助组员降低帮助组员降低对网络的依赖,找到更多的兴趣爱好及解决部分存在问题。
中级目标:帮助组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协助其处理好与同学、朋友、家庭、学校的关系;协助其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闲等各方面的关系;
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终极目标:协助组员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发展其应对今后生活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自我的实现。
5、小组名称:“放飞梦想”成长小组
6、小组主题:
整体活动主题:帮助组员脱离网瘾、促进组员健康成长
每次活动主题:(1)相聚一堂——让组员互相认识,制定个人目标和小组公约;
(2)认识自我——让组员回顾上网历程,发现自身优点,肯定自我;
(3)提升自我——让组员了解自身价值,分析网络利弊、体谅他人;
(4)快乐分别——让组员分享收获、互赠祝福,激励成长;
7、小组规模:14人,都是男生
8、小组形式:开放式,组员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加入或离开
9、小组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2014年5月7日至2014年5月28日
活动次数4次,每星期一次,每次90分钟
具体活动时间:星期三18:40至20:10
10、小组空间安排:***县第四中学会议室
11、小组公约:(见附件)
二、 小组活动情况
1、小组领导
由于这次的活动的组织者是两个人,所以我们采取了交替领导模式。交替领导可以更好的发挥我们俩的效用,可以彼此互补同时互相学习。对于小组来说,成员可以得到两位领导者的回馈和反映,而我们肯定有些不同,从而可以增加小组的内在动力;活动中不是领导者的即可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和协助者,这对于小组的顺利开展非常有利。并且我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采取的理论方法基本一致,并且事先都会有较好的沟通,所以很顺利。
技巧方面:
我们都适当的运用了积极倾听、反映、澄清总结、微型演讲、鼓励支持和自我流露等基本技巧,并且也运用了一些特殊的小组促进和干预技巧,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不过由于人数较多,出现了现场秩序难以控制的情况;也由于缺乏经验,时间的掌控上有些不足;并且对小组的期望过高,希望帮助所有的人,当有人要离组时,领导者情绪没有能够得到迅速的调整。
2、沟通方式沟通是人际互动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活动的基本内容,组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交往,社工与组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组员的活动等,都是依靠沟通来完成的。
开放式沟通是小组的最佳沟通模式,不过由于我们这个的组员是初中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太好,再加上大多组员性格内向,所以前两次活动沟通都主要以链状沟通模式为主;有些组员态度上不配合,不愿意参与沟通也是沟通出现障碍的一个方面。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接纳、同理心、开放、专注等方法态度,且较好的运用了尊重案主自决原则、不批评的态度、平等协商的态度等沟通技巧,故工作者与组员的沟通较顺利。
3、小组气氛
第一次小组活动时,虽然组员间互相不太熟悉,但由于他们同质性较好,对小组活动也抱有较高期望,所以气氛很好。游戏开展也很顺利,达到了第一期应有的效果。但第二期的气氛有些混乱,由于组员间一句不经意的脏话和嘲笑导致出现了小组冲突,对小组的凝聚力有了一定的破坏性。我们回来后分析总结,决定在第三次活动前去找组员谈话,为活动的开展做准备,果然第三次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氛围,并且少了几个特别调皮学生的参与,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最后一期的离组情绪处理较好,整期都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的。
4、次小组
原本我们想通过初一和初二隔着坐的方式来阻止次小组的产生,这样做起到了一点作用,但在小组中期,次小组仍然出现了,因为组员间开始熟悉,他们的同质性又非常高,甚至就有同学开始和周围的人讨论起了网络游戏。我们为了把次小组融进小组中但又不影响气氛,故而采用了眼神多和次小组中成员交流、请他们发言、找机会把他们分开等方式。他们也注意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好影响,在后一期的活动中,次小组便没有再出现。
5、小组规范
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我们便根据组员意愿,采用组员一一发言的形式,制定出了小组规范(即小组公约),公约的制定和下发对部分组员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也有组员仍然不能履行自己制定的规定。公约中是有奖惩措施的,但是由于考虑惩罚组员可能会打击他参与的积极性,故实质上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的惩罚。
6、个别特点
虽说小组成员的同质性较高,但是每个人也有其独特性。像王萌,在小组中态度非常认真、听话懂事,但老师反映他在班级里表现很不好;熊伟在第二次活动结束时表示下次不来了,但是询问后知道原来是那天他心情不好;高勇最开始说不愿意参加小组,但是后来还是来了,并且每次参加活动都非常认真等等,每个组员都具有特殊性,工作者需细心观察。
三、小组工作评估
1、目标达成度
初级目标基本达成,大多数组员在这四次活动期间都找到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并且在小组活动第一期中他们自己制定了个人目标,据了解,大多数组员最后都实现了他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这些都表明了他们的进步;中级目标部分达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有些组员比参加小组前更加开朗自信了,有的组员去上网的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了,有的组员对自己也有了全面的认识,通 ……此处隐藏4441个字……次上网的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内,和同学的交流也增多,下午课后会和同学一起去参加健身活动,不再有一放学就跑到网吧的现象。再次使用“网络成瘾的测评”分值明显降低。
第二阶段(两个月后)再次跟他父亲通电话了解最新情况时,一连说了几个谢谢!
六、后记
1、网络利弊分析:
利用网络的益处:(1)有利于就业: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通过网络,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多的就业动态和职业需求。(2)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学生触网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特网是一本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大,互换性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使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大量的有用资料,极大地开阔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3)有利于平等交流。网上聊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间空间,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隐敝化。同时十六七岁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僻,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网络恰恰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相对平等宽松、隐敝的交流环境。
网络带来的弊端:(1)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2)迷恋上网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3)迷恋上网有害身体健康。(4)迷恋上网有损心理健康。(5)迷恋上网容易滋生是非。
2、网络利弊思考:
正如湖南师范大学的一位老教授所言:“如果你爱他,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上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引导工作做在平时。
1、经常的进行正面说服教育,引导调整心态,增强自控能力。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趋其利而避其害。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上网的正确认识;开设讲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搜集迷网受害典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增强自控能力,避免染上网瘾。
2、多方共同努力,加强班级管理,联合家长齐抓共管。要加强课间管理、宿舍管理、出勤管理,严格请销假制度;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课余文化活,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中来。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经常上网,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的益处又不沉迷网上游戏、网上聊天,远离网上色情。合理安排好孩子生活费。
培养健康上网意识,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学生前行中的绊脚石。
第四篇:戒除网瘾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但同时也都带来各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网成瘾的问题。很多人因为上网成瘾而荒废了学业或工作。而上网成瘾的人群有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之中,原因是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差。很多青少年因此而沉沦。所以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孩子呢?航双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是可行的。
一, 多陪孩子聊天和娱乐,是孩子放松,在孩子心态平衡的情况下
进行心理疏导。
二, 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习惯。通过自定生活任务来提
高孩子的自律和自理能力,多为孩子报一些集体活动使他们忙碌起来。这样他们就能慢慢戒除网瘾。
三, 让孩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一方面要根据你对你的孩子的
了解去实施。如此你的孩子才能快乐成长。
第五篇:网瘾戒除
一、移花接木模式
我们矛盾着,我们挣扎着,我们再次出发,循着。思索的声音”,追求自我的疆界,在生命中验证着人的力量。
——(法)罗曼·罗兰
使用该模式帮助孩子戒除网瘾,重点要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类型,然后针对孩子的喜好和需求,引导其参加到现实的活动和娱乐中去。
(1)如果孩子是使用qq、聊天室等网络通信上瘾,就可以鼓励他们主动跟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多交往,但也不能禁止他们与网络中的人交往。对于孩子网络中的交往也应该加以鼓励。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与现实有区别,因此可以触发孩子对上网聊天的厌倦。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孩子对正常社交的兴趣,把孩子从聊天成瘾、网恋等状态中拉出来。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群体组织,在现实中多结交新的朋友。
(2)如果是网络游戏成瘾。就让孩子明白网络游戏本身的缺陷,以便使孩子对网络游戏降低兴趣和依赖。因此要求家长对孩子所玩的网络游戏的具体信息要了解,比如游戏开发商、游戏内容、游戏特征等相关信息,同时也要了解同类游戏的一些具体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和孩子共同讨论游戏。在讨论过程中以专家的角度揭露游戏本身致瘾害人的本质,游戏的缺陷,游戏(请继续 关注wWW.)内容的枯燥,从而降低孩子对游戏的喜爱度。
针对不同游戏应该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①如果是使用组队对战型游戏(如《反恐精英》类游戏)成瘾,可以利用其对组队游戏的喜好,鼓励参加彩弹射击游戏或到军体俱乐部参加实弹射击运动,鼓励其参加军事夏令营,并引导其对军事战略历史等进行研究。
②如果是沉溺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根据其在游戏中喜欢的角色来引导参加比如cosplay活动,然后鼓励其参加相关的cosplay的活动比赛,以此来完成虚拟角色到现实角色的转换。根据孩子希望通过不断游戏提升角色等级来获得尊敬的心理特征来引导孩子参与到空手道等有等级评价制度的体育运动中去,并不失时机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汗水换来的段数是更能赢得尊敬的,让他在现实中来实现虚拟游戏中的愿望。
在整个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必须逐渐引导。经常需要对虚拟世界的成果和现实生活中的成果做一些对比价值评判,经常把虚拟世界的成就与其在现实世界中获
得的成就相比较,倾向对现实活动中的成就更加鼓励支持,对虚拟世界的成就则降低认可度,抑虚扬实。千万记住,要以鼓励为主。
二、 撰写戒瘾日记 模式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瑞士)荣格
绝大多数孩子在接受治疗前由于长期沉溺网络,导致人生没有目标、生活没有方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没有任何上进的动力,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在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期间,让孩子对每天所发生的事,以及对这些事所产生的某些想法、自己一天的心理感受,以及对网瘾戒治的领悟等用日记的方式刻录下来。使孩子每天都在总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而且更能帮助孩子较好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进步,使其明确前进的目标、增强前进的动力。慢慢地使孩子向阳光、积极的一面靠拢,同时能够让医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
本文由整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