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时间:2025-07-20 08:38:01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此文共13795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11汉1班 潘家丽 17号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伟大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小说通过描写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性道德,引发后人对宗教、对哲学以及对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书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

书中卡拉马佐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本小说中说道:“这是一场上帝与魔鬼的战争,战场就在人的心中。”他在另一本小说《罪与罚》中写道:“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确,如果没有代表道德力量的上帝存在,那么弑父也随时可以发生的了。“弑父”这项最违反人伦的罪恶便是这本小说的主题。在重重宗教、伦理、道德德压束之下,而人类那股最原始的嗜血乱伦的冲动却仍旧蠢蠢伺机而发。 伊万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沉稳的年轻人,但随着故事的不断进展,伊万变得越来越空灵,仿佛一直飘荡在天空中,没有根,没有着落,以至于在父亲被杀害后,被斯麦尔科加夫诱导得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中,甚至出现幻觉,在正反两面中徘徊,不过最终在良心和信念的拷问下,知道真相的他决定为了还米嘉的清白,冒着自己可能背上弑父罪名的风险,在法庭上作证。伊万的心理活动很丰富,但却往往表里不一,比如,他深深爱着卡捷琳娜·伊万诺夫·维尔霍夫策娃,但却常常矢口否认。再比如,其实他也憎恨自己的父亲,但是却不像米嘉般展露无疑。总的说来,伊万在小说后期,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本来清晰的人生目标,态度,一下子变得迷茫,慌乱,我不知道这是否也在预示着俄罗斯在当时的时代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站在国家发展道路的三岔口上,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至于阿廖沙,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第三个儿子,文章中把他作为一个近似神圣的人,没有仇恨,没有欲望,是一个被升华的形象,他的光辉笼罩着每一个心存“魔鬼”的人,似乎阿廖沙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某种积极的能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的精神。小说里不管是善良的、邪恶的、冷漠的、势力的人物几乎都对阿廖沙怀有好感,就算是存在某个反对阿廖沙的,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嫉妒和羡慕。也许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处在变革时期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借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表达对俄国未来的期望,以及对俄国人未来的期望。从这本书中,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俄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俄国人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也许正是作者是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才会有对这个社会如此深刻的表达。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变革中的俄国,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使得这位大作家的人生经历同样跌宕起伏,在他一生中,他自身也同样面临着美丑、善恶的争锋相对、拼死搏斗,他自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作为“残酷的拷问

官而出现”。因此,作家带着切肤之痛来揭示“卡拉马佐夫气质”,让他笔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都附着某个“不洁的魔鬼”,又都痛苦地努力克服这种气质。

作者通过小说既展现了圣贤的博爱与崇高的精神力量,又有邪恶黑暗的魔鬼,这两种力量的对抗共同构成小说的精神框架。人们内心是希望真善美可以战胜假恶丑,但是现实与理想毕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并不阻挡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如果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够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反思,相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将得到升华。

第二篇: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导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①通过描述旧俄外省小城斯科托普里戈尼斯克(俄语意为“畜栏”)地主卡拉马佐夫这一“偶合家庭”之间因金钱和情欲引发的激烈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书中主要描写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五人,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吝啬,荒淫无耻,极端自私,侵吞第一个妻子的财产,害死第二个妻子,强奸疯女,与儿子争夺财产和情妇,是人性恶的代表,最终死于自身的罪恶之果下。长子德米特里,放荡不羁,但真诚坦率,没有完全放弃对上帝信仰。他虽有杀父愿望,但天良未泯,最后,心灵得救。

次子伊万是个学者,狂热的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者,同时又是人道主义者。游走在善与恶之间。他不信上帝,坚持“既然没有上帝,则什么都是合理的”的理论,一方面,他温文儒雅,热爱生活,温顺博爱,没有在父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贪婪放荡的“卡拉马佐夫气质”,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公而残忍的现象,他极为痛斥,说道,他并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但他无法接受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然而在精神世界的深处,他又是卡氏气质的真正继承者。他是导致他父亲死亡的真正凶手,是真正凶手斯乜尔加科夫的教唆犯。同时他又为信仰的存在苦恼困惑,自己虽然思想上是自由的,但精神并没得到解脱。在和斯乜尔加科夫的对话中,他确切地得知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时痛苦不已,动摇了他冷峻的理性信仰,罪恶感袭来,最终使他发疯。伊万分裂人格中善恶极端的外化使他在书中的形象逐渐超越阿廖沙,成为真正的核心人物。

三子阿廖沙,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笃信上帝,纯洁、善良,然而笃信上帝的他却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上帝并不存在的证据,与伊万的对话使他内心的怀疑不断加剧,苦恼困惑的他最终逃离“脆弱”的上帝。而真正的凶手斯乜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自私、阴险,同时也是被背叛的典型,伊万给他的“既然没有上帝,那什么都是合理的”的理论使他最终不顾种种约束,杀死老卡拉马佐夫。事败之后以自杀告终。

全书分为四部十二卷,外加尾声一章。全书涉及宗教、社会、政治、道德、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并做了深刻的探讨与思索,全书对分崩离析的社会中各种矛盾进行了尝试性的解答,透露出作者伟大的精神自省意识与深刻的哲理思维。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历经坎坷、颠沛流离,创作道路艰辛复杂,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正如茨威格所说:“没有哪种痛苦不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慷慨惠顾,没有哪

②种苦恼不曾对他牢 ……此处隐藏9288个字……。您眼下就正在用给杂志写文章,在社交场合辩论等等的方式,以绝望来自娱,自己却并不相信自己的论证,还怀着痛苦的心情自己暗中笑它。……这个问题在您的心中还没有解决,您的最大悲哀就在这里,因为这是必须解决的。”“能不能在我心里解决,并且向肯定的方面解决呢?”伊凡-费多罗维奇继续奇怪地问,还是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微笑望着长老。“假使不能作肯定解决,那么同样也永远不会作否定解决,您是自己知道您的心的特点的,而您的心灵的全部痛苦也就在这里。但是您应该感谢上苍,他给您一颗能以忍受这种痛苦的高超的心,能够去?思考和探索崇高的事物。因为我们的住所位于天上。?愿上帝赐福给您,使您的心在地上就得到解答,愿上帝祝福您的行程!”

伊凡是理性的深刻的,却也是无法确定的,他不确定他爱的人是否爱他,不确定自己对她的爱与恨,但却言之凿凿。他总在不停的寻找答案而后又自我否定,在之后的重病中,他的梦魇中,他同自己幻象的对话非常的惊人,实在没有想到他的困惑使他如此痛苦。他的幻象很有趣得说着灵魂不死和上帝,详细的讲着死后的故事,甚至还带着狡狯的思维创造了新的至理名言。伊凡理智的反击着,他平日总说没有上帝没有精神不死,但此时“动摇、惶惑、信与不信的思想斗争”冲击着他的大脑,理智是他最不幸的品质。最终他为自己在父亲死亡中的责任和罪过所折磨疯癫成疾。

佐西马长老

佐西马长老是位虔诚的基督徒,有极敏锐的心,能洞察到别人的痛苦,能使人们心悦诚服。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爱上帝的人民,我们并不因为自己来到了这里,关在这个院子里,因此就比俗世的人们神圣些,正相反,凡是来到这里的人,正因为他来到这里,就已经自己意识到他比所有俗世的人们,比地上的一切人都坏些。。。一个修士以后住在这个院子里越久,就应该越加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

佐西马长老在临死前讲述了自己如何领悟了宽恕,何如感化了一个分不清上帝与魔鬼的人,他教诲他的弟子们要潜心提高自己的修养,庄严而纯正的保持基督的形象。那些凌驾于上帝之上的人,他们把上帝的面貌和真理都给歪曲了,他们有科学,但是科学里所有的仅只是感官所及的东西。至于精神世界,人的更高尚的那一半,人们却竟带着胜利甚至仇恨的心情把它完全摒弃、赶走了。世界宣告了自由,但在他们的自由里我们只看到了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它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怕满足需要,甚至应该使需要不断增长。”这就是目前世界的新信条。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自由。但是这种使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的后果就是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妒嫉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当他们把自由看作就是需要的增加和尽快满足时,他们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因为那样他们就会产生出许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的空想。他们只是为了互相妒嫉,为了纵欲和虚饰而活着。酒宴,车马,官位,奴仆,被看作是那么必不可少,以致可以不顾性命、名誉和仁爱之心,但求能满足这种需要,假使不能满足,甚至可以自杀。那些不富的人们,他们的情形也是如此,至于穷人,他们需要的无由满足和妒嫉心,暂时还在借酗酒加以排遣。但是不久,血就将会代替酒的位置,他们正在被引到这条路上去。这样的人自由么?。。。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每个人也都应该为身边的罪恶负责。

长老的世界观同伊凡很不同,二人都看到了自由的悲剧,但在世界的前途上极其相对,一个是用奇迹神秘和权威,一个是用温和的爱。但似乎两者都是有道理的,可能因为现实就是两者的结合。

阿廖沙

阿廖沙是伊凡的弟弟,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儿时在修道院在佐西马长老的身边,他是天使般的人物。他生活着,一切都看见却不加任何责备,相反地流露出永远不变的依恋。这也是老卡拉马佐夫对儿子的评价。佐西马神父临终前要求他到尘世间去修伟大的功行,并忠告他他会看到极大地痛苦,并且会在这种痛苦中得到幸福。也许是看出他有崇高的精神,既能思考又有广博的爱。

大哥米卡监禁时最终忍不住问阿廖沙是否相信是自己杀了父亲时,阿廖沙坚决回答不相信,之后流下了泪水,他体会到大哥内心是多么的疑惑,甚至对阿廖沙自己也会不敢相信到这种程度,他突然看清了他不幸的哥哥心灵里那种毫无出路的深沉忧伤和无比绝望,这是他以前所从来没有想到的。他心中霎时充满了无限的深深哀怜之情,使得他万分痛苦。他的被刺穿的心痛得厉害。

对二哥伊凡,一句“不是你”,一下戳穿了伊凡的内心,伊凡虽然对谁也只字未提,但内心却极其痛苦的纠结于自己是否做了杀父的帮凶。

本应对阿廖沙有更多的讲述,他敏锐善良,但在本书中很多时候起了承接的作用,真正他的故事没开始写多久作者就离世了,留下这部分的空白,也成全了他的崇高。

米卡

大哥米卡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似乎很猖狂嚣张,扬言要杀死父亲,很冲动,但内心善良。对未婚妻变心,用未婚妻的钱去讨好新欢,酗酒狂欢,内心又受着未婚妻钱的羞辱。对新欢宁愿放弃一切,但最后他在牢房里又那么享受与未婚妻的重温的一分钟。

原译者在后记中把米卡看作是肉体,把伊凡看作理性,把阿廖沙看作精神。还是挺有道理的。不过最终两个哥哥也都顿悟了。米卡在法庭上听了律师之间的辩论后终于解了心中很多困惑,他的内心重生了。伊凡在大哥米卡的生死判决前也决定要招认自己的罪行,选择了心中的上帝。而真凶斯乜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则代表了被侮辱被损害和被剥夺继承权,最终他的自杀也算是一种重生吧。。。

只可惜最终法庭宣判米卡有罪,认为伊凡精神出现问题。“是的,有罪。”似乎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再多的思考和认识,分量都是那么小。

总体说说

两位律师为米卡是否有罪进行了精彩的辩论,心理学的两头。。。太厉害了

关于老卡拉马佐夫不知该说些什么,几位女性角色体会不深。

总体来说,书里的人物及其深刻,觉得比百年孤独厉害很多,百年孤独里的人物的描写似乎很多在用外在的行为表情来体现其内心的深刻,而卡拉马佐夫兄弟直接写到了内心。围绕着这个杀父案演绎出了精神上的一出戏。

读完这本书,脑子里充斥着里面的情节和话语,和朋友聊天时总觉得可以引用里面的某些话来回复。。。

我原来认为人的感情是可以分辨的,即使知道事物都是柔和在一起的;我觉得什么事都能够理解,虽然理解不一定意味着道德,但至少能够分清和理解缘由。但是读完本书后我困惑了,过多的思考会变成伊凡,明知可以一分为二却硬是希望自己能够相信其中的一面,把自己的良心交给其中的一面,这极难说服自己,似乎也很难建立信仰;不思考则会变成米卡,不能明白自己的生活,莫名受着冲动的欢喜与痛苦,人们也不会相信他口中的真实;似乎唯有拥有阿廖沙的温和的爱才能真正感受幸福。

啊。。。最后还是要说,不带任何炫耀意味的说,这书写的太厉害了!

by 0.01秒

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读书笔记-兄弟

《兄弟情仇》读书笔记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人生》读书笔记摘抄

《童年》读书笔记摘抄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此文共1379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